心碑不灭
——《开封府题名记》碑里的人和事
《开封府题名记》碑,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仔细观察碑文,第三行正中有一位官员的名字缺失,那正是大名鼎鼎的包拯。放大的局部显示,在本应该镌刻包拯名字的地方是深深的凹痕,据史籍记载,百姓瞻仰题名记碑,见到包拯的名字,以手触其名的方式表示对他的敬重。
《开封府题名记》碑现存于开封市博物馆,是目前我国发现时间较早、记载人名最多的地方官员题名记碑,也是开封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纵览《开封府题名记》碑,其中有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他们在没有即位之前,都担任过开封府尹;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也名列其中,如范仲淹、蔡襄、包拯、欧阳修等。
北宋时期,为强化吏治,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各级官厅各立本厅历任官员题名碑,记录官员姓名、官职、到任和离任日期。这种“题名”制度在西晋时就已经出现,到了北宋更为盛行。宋人苏颂说:“府寺题名,所以记初拜职者官秩、名氏暨临莅之岁月,盖有司荣事任而惊位著也。”苏颂的话,言简意赅,一是道出了题名使为官者有一种荣誉感,二是提醒他们在荣誉感之后更要有一种责任感。司马光在《谏院题名记》中说,题名记可使众人“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对贪渎者,老百姓指名唾骂;对尽责者,老百姓指名褒奖,题名记也是一种道德教化的方式。
当站在这座碑前,看到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时,会情不自禁想起他们的丰功伟绩,生出崇敬之情。他们都有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品格,都有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情怀,所以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开封府的历史上,受到世代百姓的敬仰。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宫亮 李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