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33号(邮编 110032)2009年2月16日
银鼠辞旧岁,福牛迎新春。我院于1月24日上午在辽宁工会大厦举行新春团拜会。辽宁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副局长温家祥、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马骥与医院领导、名老专家、中层干部以及特邀嘉宾近400人欢聚一堂,共迎新春佳节。
张灯结彩,春意融融的辽宁工会大厦宴会厅,处处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上午10时,常务副院长于世家宣布团拜会开始。
辽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医院院长杨关林首先致辞。他代表医院班子全体成员向过去一年中为医院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专家、老前辈,向为医院发展给予巨大支持与关爱的各级领导,向辛勤工作在岗位上的全院职工及家属们送上新春最美好的祝愿和最诚挚的祝福,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阖家欢乐、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他说,回望刚刚过去的一年,辽宁中医人在挥洒汗水中,凝聚起拼搏与忘我的精神;在种种挑战与考验中,迎接着属于自己的光荣。从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申报成功,到抗震救灾取得全面胜利,直至新病房楼落成启用,点滴中迸发出我们火热的激情,无私中唱响了奉献者之歌。
他在致辞中强调,2009年带着它重大机遇和未知向我们走来:打造依托于医院的全国最大的康复关怀中心、建立国内一流数字化平台项目、争创全国首批示范中医院,又让我们多了一份期待、多了一份责任。面对新一年,我们要牛首昂立,弓身前行,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开拓进取的锐气,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新医改的大潮中,信心百倍的凝聚共识,迎难而上,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发挥创新中医药特色优势,呵护健康、构建和谐,创造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业绩!不辜负陈政高省长的殷切期望:“我们一定要走在全国前列”!
团拜会上,温家祥副局长代表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向全院职工拜年,对一年来医院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全院职工为我省中医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马骥校长在代表大学向全院职工拜年的同时,还宣读了大学对我院成功申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给予奖励的决定。希望医院在新的一年里,再接再厉,团结拼搏,乘势前进,为大学和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和谐发展谱写出新的篇章!
团拜会上,医务工作者及专业团体还表演了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
2月15日,我院在学校学术报告厅召开全院医师大会。大学副校长、医院院长杨关林、党委书记何欣、常务副院长于世家、纪委书记刘广和、党委副书记罗智博、副院长关雪峰等院领导出席了大会。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近400名医师参加了此次大会。
会议以“强责任,严自律,重内涵,铸新篇”为主题,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效规避医疗风险,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做好临床研究基地”为中心,通过强调医疗质量对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全体医师对职业精神的认同感,对实现医院目标的使命感以及对集体的归属感,从而激发全院医师的工作热情。
医务部于睿主任主持会议。首先,于睿主任就医院2008年医疗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同时对2009年工作做了部署。纠纷办主任金连峰在会上对我院2008年医患纠纷相关情况进行通报,总结出22条避免医患纠纷出现值得警示的问题。门诊部主任裴媛对门诊医疗工作进行总结,对门诊工作中14条具体问题逐一详细说明。医保办副主任李霜枫针对医保政策及相关问题进行总结,介绍了现行医保政策重要规定及部分调整内容。与会全体医师仔细听取了各部门的总结报告。
纪委书记刘广和在大会上再次强调了医院纪委工作的重点。他指出,治理医院商业贿赂工作有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每位医师都应该警钟长鸣,从大局出发,自觉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医院的规章制度。
常务副院长于世家在大会上重申了此次医师大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医院发展面临问题的严峻性。于世家副院长指出:我院医疗工作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积极的因素很多,不利的因素也不少,需要我们全体医生振奋起来,全心全意对待本职工作,同时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严肃认真的履行医生职责。
杨关林院长在会上发表讲话,杨院长指出:2008年医院的成绩很多,三项标志性成果、十件大事都令人欢欣鼓舞,全院职工为医院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医院感谢大家。但是,当我们面对取得的成绩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这个行业中的危机,要居安思危。2009年我们还有八件大事、十六件具体任务要做,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杨院长同时提出三点希望:第一是学习。医院是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单位,在这里,必须不断学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博览群书,要思考,要探索,要提高。第二是德行。裘法祖先生在其访谈中说:“仁者仁医,敬业奉献,医术精湛,学识渊博,高尚医德。”医术可以有高低之分,但是一个人的医德必须是高尚的。医生好当,好医生难当,一辈子的好医生更难当。高尚的医德对于每一个医者都是至关重要的。第三是落实。再好的决策,如果不落实就会成为空话。有副对联是这样讲的,“今儿会,明儿会,会会重要;这思路,那思路,路路都好”,横批是“谁来落实”。希望对联中讽刺的现象不会在我们医院出现。今天的医师大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会议的内容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扎根落实到每个人的心里。希望各科室全面落实会议精神,结合本科室特点开展工作,保证会议内容的贯彻执行。医院不仅要召开医师大会,护理工作、机关后勤工作会议,亦要定期召开,不断促进医院科学可持续发展。
会议在全体医师的热烈掌声中落下了帷幕。通过此次会议,全院医师再一次统一了思想,振奋了精神,明确了方向,为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有效规避医疗风险,为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医务部)
春节前夕,我院在新病房楼15楼2号会议室隆重召开迎新春返延聘专家座谈会,60余名老专家参会。医院对此次座谈会非常重视,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出席。
座谈会由医务部于睿主任主持。首先由杨关林院长代表院领导班子回顾了2008年我院取得的辉煌业绩,从申报临床研究基地顺利通过,到新病房楼顺利启用,以及救治四川地震伤员任务的圆满完成,这些都与老专家们无私奉献与鼎力支持分不开。2009年医院还有十六项主要工作需要完成,希望各位老专家们能一如既往地为医院发展献计献策,医院衷心感谢老专家们的辛勤工作及多年来为医院建设作出的贡献。参会的老专家们都表示来到新病房楼,看到医院巨大的发展变化,作为辽宁中医的一员觉得非常欣喜和自豪。
座谈会在温馨、祥和的气氛中进行,老专家们各抒己见,在医院二部改造、医院人才培养、治未病中心建设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院领导表示医院将在未来的建设中,充分考虑老专家们给出的建议,为把我院打造成国内标志性中医院不断努力。座谈会在何欣书记和于世家常务副院长对各位老专家们的良好祝福中结束,真心祝愿我院的老专家们健康长寿,生活幸福!(医务部)
近日,我院心胸外科成功开展1例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胸壁肿瘤切除术。
患者李某,女性,44岁,以“右侧胸壁肿物”为诊断收入心胸外科,诊断明确后,于2009年1月6日上午在全麻下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胸壁肿瘤切除术,过程顺利,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为右胸壁神经鞘瘤,与术后病理回报一致。此病例手术时间仅为45分钟,术后第一天即拔胸引管,下床活动,术后5日痊愈出院。
电视胸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切口缩小,术后切口疼痛明显减轻,病人敢用力咳嗽和深呼吸,可提早下床活动,使肺不张和肺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皮肤疤痕较小,外形美观。特别适合那些术后不愿意留下大瘢痕,要求美观的青少年病人。
电视胸腔镜适应征:(1)胸腺瘤、神经鞘瘤,心包囊肿、食管平滑肌瘤;(2)肺活检、胸膜活检等;(3)自发性气胸反复发作;(4)肺大疱切除胸腔无粘连者。
我院神经外科成功抢救一位〖JZ*3/8〗“无名”患者
2月7日中午,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还没有过完,一名不知身份,大约40~50岁的男子突然摔倒在路旁,由“120”送至我院。查CT示“左侧基底节区大面积脑出血,中线移位”,当时测血压240/130mmHg,病人送至我院时一是无家人或朋友陪护;二是无任何身份证件;三是昏迷不能表述。经急诊绿色通道迅速收入我院神经外科,初步诊断为“急性脑出血,高血压病Ⅲ级,高血压危象”。病人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因发生脑疝而危及生命,需急诊手术治疗。神经外科经请示医院相关领导后,在病人无陪护、无住院费的情况下,快速制定了手术方案。急诊在全麻下行显微镜下开颅颅内血肿清除术,术中清除血肿70-80ML余。直至晚8时,病人终于脱离危险,安全离开手术室。当闻讯后赶到的家属见到出手术室的患者自行睁开眼睛时,均激动得泣不成声。经过神经外科的积极抢救,手术12小时后,患者的意识恢复,可自行张口进食水。
此例病案反映出我院各科系之间协同作战的能力,反映出我院医护人员高超的技术和高尚的品质,再一次诠释了“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寒冬虽然没有过去,但春意的暖流在患者的心中无尽的流淌。(神经外科)
2009年1月3日,一位腹痛,伴恶心、呕吐五天的90岁高龄男性患者被收治入院,经过胃镜检查证实为“胃窦癌、幽门梗阻”,从医学角度为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症。然而经过相关检查发现病人同时合并诸多疾病,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间质性肺炎、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又为手术治疗的禁忌症。面对这样一位病情复杂的病人,所有外科医生都感到治疗的严峻性,若不进行手术,病人的生命是难以维持的。结合该病人一年前在我院曾因腹部手术后并发心、肺功能衰竭而经气管切开等综合抢救才幸免于难,若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其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此时,已临近春节的前夕,当医生查房时,见到这位慈祥而善良的老人,从那目光中看到对于生命的渴望,从那言语中听到了对于医生的殷切祈盼,老人说:“我活的够本了,但是我不情愿这样饿死,我要追求生活质量,我请求医生为我手术,就算我这把老骨头为人类医学做最后的贡献吧!”老人的一席话,深深打动着每一位医生的心,倍感做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重大。
为了更好、更安全地为老人解除痛苦,医院的领导也极为重视,组织了全院相关科室进行会诊,认真分析病情,制定科学而严密的治疗计划,首先纠正病人的心、肺功能,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并且与麻醉科共同制定了若干套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1月16日,在充分告知患者家属的前提下,一场承载着老人和家属的希望、展现医务工作者胆识与风范、与死神抗争的手术终于开始了。在医护人员的积极努力下,历经2小时,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然而,手术医生们最担心的问题还是出现了,由于病人肺功能不良,术后自主呼吸障碍,无法拔除气管插管,同时合并心律失常,随后立即将病人送入ICU进行手术后的监护,经过近30小时的ICU监护,病人自主呼吸恢复,各项生命指标正常,转回普外科病房。
目前,老人已经痊愈,面对新生活的开始,充满信心与希望,将为其治病的医生称为“华佗再生”,激动与幸福之余,老人奋笔疾书“千层浪中得活命,二次鬼门又逃生”。看到劫后余生老人灿烂的笑容,倾听病后初愈老人真情的感悟,我们更要努力进取,不断攻破难关,不辱使命,谱写出更多、更美的人生礼赞。(普外科)
岁月被一页页撕去,空中飞舞的贺卡,把新年的大门叩击。二○○八已经悄然离开,这一年无论祖国还是医院都经历了太多太多。有欢笑也有泪水,有骄傲也有遗憾,但更多的是让我们欢欣鼓舞的故事。2008年12月18日辽宁中医迎来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全院职工翘首企盼的新住院大楼正式投入使用。新的一切昭示着我院崭新的未来!
搬迁的前期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杨关林院长、何欣书记多次组织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协调实际问题。基建房产处、设备处、总务处、动力处、数字化办公室、信息中心这些技术、后勤保障科室及临床、机关等部门的协同合作,为搬迁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搬迁前机关科室的办公设备、临床科室的病床、床头桌、处置车、被褥等一些必需品都已陆续到位,需要安装、摆放。由于工程仍有一部分正在收尾,这些工作要同时进行。为保证各项工作的安全进行,院领导决定从机关、后勤科室抽调一部分工作人员,带领实习学生到新楼值班。这些同志及学生们连续工作二十几天没休息,有时工作到很晚才回家,大家克服了很多困难,保证了新病房楼的搬迁工作。
对于临床科室来说,“搬家”侧重于一个“搬”字,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家“搬”得科学、安全、有序。对于后勤保障部门来说,更侧重于一个“家”字,为了确保新病房楼能在12月18日正式启用,基建房产处的同志们不分昼夜忘我的工作着:空调调试、食堂煤气开栓、消防工程的检测及验收,电梯、医气工程、变电所、道路工程、污水站及自来水工程等工作都需要完善。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基建房产处的同志们,发扬了“拼命三郎”的精神,把医院的新家安置好。
设备处从11月12日起验收全院各科室的病床、处置车等设备。为ICU、手术室、妇产科、供应室、透析室、药局、住院部、CCU等科室安装设备,设备处全体同志经常加班加点。
新病房楼的办公桌椅、床上用品等都由总务处负责,为保障搬迁工作做好后勤保障,各科需要的物品随要随到,库存没有的物品随时购进,尽快送到所需科室;每天督查新楼的清理与保洁工作,总务处的同志们做了大量工作。
数字化办公室和信息中心的全体同志为新楼的网络布线、信息化平台建设、新机房的建立、安装调试新机做了大量工作,加班加点,两个月无休息日,从无怨言。
动力处的同志不辞辛苦调试电梯、保障电梯安全平稳运行;安装电话,接通了几百个电话线路,每个电话号码都需要进行认真核实,保障了全院电话畅通。
宣传办的同志工作到深夜,将做好的指示牌和标牌粘贴好,保障了各科室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临床的医护人员更是将细节进行到底。护士长们在下班之后带领不值班的护士们审查新病房里每一张病床,亲自用手去摸床垫子,发现有凸凹不平的,及时进行了调换,在新病房楼里每一个床头呼叫器都要亲自试验。细节决定成败,新病房刚刚投入使用,必须给患者留下好的印象,所以病房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力求完美。
“安全为本,效率第一”这是我院以杨关林院长为首的院领导为搬迁制定的基本方针。为了安全、高效的将原有病房住院患者转运到新住院楼,常务副院长于世家和医务部主任于睿到新病房楼各楼层实地考察并责成专人制定3—2天的多套搬迁方案及时间安排表。院领导班子多次针对搬迁方案进行专题讨论,组织多次各科主任、护士长对各科室搬迁的时间安排、物品准备、人员配备都做了认真的部署和落实;对搬迁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了充分的考虑,将工作具体化、细节化,每个环节都落实到个人。
搬迁过程中我院更得到了兄弟单位和第一临床学院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第一临床学院在搬迁的两天中共安排160余名学生参与搬迁工作。医务部在搬迁前一天对所有需要运送的危重患者都进行了床前走访、探视、评估病情。在寒冷的冬季将天使的关爱与温暖带给每位患者。
在搬迁的一线,院领导忙碌的身影奔走于新旧病房楼,组织协调搬迁工作。各临床科室对危重患者都做了缜密的应急预案,102位危重患者,600余普通患者无一例发生意外,医疗仪器及办公设备无一损坏,科室资料、病人信息无一丢失,患者私人物品保管完好,做到了万无一失。在本次搬迁过程中各科室表现出了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做到每位危重患者都由“120”或医院救护车运送,均有熟悉患者病情的医生随车看护,普通患者均有科室引导员引领乘车。各科室均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我院的人文关怀,有的科室给患者发慰问信,通知患者搬迁的事宜并且希望得到患者的谅解与支持;有的科室为入住新病房的每位患者送上一支康乃馨让祝福与爱永远伴随着患者……。搬迁过程中全院上下团结合作,全院职工放弃了周六、周日休息,全院上下齐心合力,在两天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了建院史上最大的搬迁,使医院2008年两大工作目标“临床研究型基地申建、新住院病房楼启用”顺利完成。
一段几百米的路,走的却那么缓慢、艰难;刺骨寒风吹过,烁大的汗珠却从面颊流过;一辆辆120急救车、医院救护车,一辆辆满载仪器设备的卡车和一辆辆平板车、担架车,穿梭在崇山东路……
这就是我院搬迁过程中的画面。平凡中体现伟大,在医院搬迁过程中,全院教职员工整体划一的认真、努力、勤奋,他们把对医院深深的爱、对患者浓浓的情、对职业的崇敬化成实际行动。
为了节省开销,为了让宝贵的医疗设施不受一丝细微的损伤,为了重要资料不丢失,身单力薄的医护人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用平板车、担架车运送仪器和资料,他们步履蹒跚;每一件物品都要在新家找到合适的位置,辛劳的汗水浸透他们每一件衣衫;医护人员多为女性,一双双纤纤玉手犹如男人一般抗起重负,巾帼不让须眉!
介入中心的介入耗材属于高资易损耗材,搬运时必须小心谨慎。因此,从打包、搬运、装车、卸车全部由介入中心的全体医护人员自己动手,他们顶着零下20多度的刺骨寒风,多次往返新旧病房楼。耗材无一损坏,无一丢失。然而,部分医护人员却因受凉而感冒,但无一人请假。
病理科为了节省开支,很多大型设备都没有再找要价昂贵的厂家组装,而是全科同志一起想办法解决。
非常时期总会塑造出许许多多先进人物,我院的这次搬迁工作将全院职工都塑造成了先进人物。聚焦视点,放大细节更从中看到了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他们或是舍病危老父于病榻投身工作弃孝为忠;或是舍患病幼子不顾而呵护患者将母爱压于心底;或是自身患病依然奋战在搬迁一线;或是日夜奔波忙碌得废寝忘食;或是全家总动员来院帮忙搬迁。为大我放弃小我,为大爱舍弃小爱。舍身取义的精神感动天地!
就在医院紧锣密鼓地做着搬迁前的准备工作期间,宣传办主任林沛年过七旬的老父亲林均然教授病危抢救。因当时搬迁工作迫在眉睫,林主任为新楼的标牌、指示牌、医护人员胸卡的设计、制作忙碌,每天加班加点,无暇照顾病重的父亲。人事档案室的张海梅母亲患病住院,没请一天假,一直与同志们一起为搬迁做着准备工作。科研科的汤溟孩子因病住院,她将孩子交给亲人照料,自己坚持在科室工作。信息中心主任陈辰,工作期间突发腰间盘突出症,仍坚持工作,在病情极为严重时才不得不住院。在住院期间还惦念工作,骨科医生建议做手术,可她只住了半个月就出院了,忍着病痛坚持工作,还经常加班加点;在陈主任住院期间黄春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周末与数字化办公室的同志合作,到新楼调试安装新机,还为医保编写新程序,为医院节省了开发程序的费用,加班加点工作。数字化办公室的于岩发高烧,一天没休息坚持工作。基建房产处专家赵立章在中央空调和消防系统调试期间,连续六天六夜吃住在施工现场,仅一个星期就完成了调试工作;专家组组长汪济仁,60多岁仍奋战在第一线,不顾刚刚痊愈的腿伤,不停地查看新楼内的情况;王廷凯在发放全楼钥匙前连续三天没回家,积极组织相关人员核对门牌号和钥匙,并负责楼内各项跑、冒、滴、漏的维修工作;杨春晓带病坚持工作,住院期间上午输液,下午坚持做好煤气开栓、消防验收等各项准备工作。动力处电梯班班长工程师遇军,负责整个新病房楼电梯的调试工作,发现问题,亲自动手调试,直到电梯正常运行。无电梯员时,主动帮助开电梯运送货物。由于距搬迁之日时间紧、任务重,遇军连续几天中午只能蹲在角落里吃几口早已不热的饭菜,顾不上喝水,就又开始工作了;电话班班长李军,起早贪黑连续工作十多天,接通了几百个电话线路;茹冬青感冒发烧,流鼻涕,她用纸将鼻子塞上,仍坚持工作,直到领导强行把她换下。耳鼻喉科护士刘颖看到新病房楼清理工作繁重,打电话把在家照顾孩子的丈夫找来帮忙。肛肠科护士长张丽萍,由于脚上刚做手术不久,走路还一瘸一拐的坚持上班,科室所有搬家事宜都由她全权负责,楼上楼下,新旧病房楼她不知跑了多少次,脚肿得穿不了鞋,一句怨言也没有。内分泌科两名研究生石艳刚、李贺主动要求去新病房楼担任保管员工作,为了工作方便,其他人要替换时,都被拒绝了。骨一科孙广江、王一品、姚琦、关吉吉、郑斌、王清富、刘金山、吕书郑、高焕涛、潘良全体研究生在搬迁期间,有的在备考,有的在外校做实验,接到搬迁工作通知后,第一时间都赶回医院参加科里搬迁的准备工作。在手术室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又主动提出到手术室帮助搬迁。孙广江同学不仅自己积极参加搬迁工作,还将家中工厂的货车开来,随车请来3名工人,忙了两天,运了满满八车物质,分文不取;王一品同学放弃了休息时间,为搬迁做了大量的工作,搬迁前主动提出在新楼值夜班。血液科护士房绍娥提前到新大楼进行物品清点、搬运、接收、摆放、登记等工作。每天都有大量的物品运送到新楼,小房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有时连中午饭都顾不上吃。稍有空闲,便主动打扫楼内卫生,清理杂物,保持新楼的整洁。在搬迁的前一天晚上,院里要求各科新楼留人值班,房绍娥又主动挑起了重任,第二天又接着工作到晚上八点多;16日夜里新楼安装电视机,大夫夏芸芸主动留下,一直工作到深夜12点多,第二天又正常上班。介入中心郭宝、赵燕、张宏、华宝利在全力配合介入手术的同时,为了不影响11月29日拆机,放弃休息,连续几天在手术后加班加点整理手术用品及介入耗材。肿瘤科护士长李鹰在搬迁前后几天都住在医院,查看每一个细节,生怕有一点的疏漏,常常工作到下半夜。药剂科邢建鲁参与新病房大楼药剂科工作用房规划并直接与施工单位沟通,绘制各种草图十余张供科室领导参考,在新病房大楼筹建期间放弃十余个休息日,多次工作至深夜,累计献工一百多小时,作为一名老党员在医院需要时,他忘记了自己是一名经过两次手术的腰脱患者……
这一个个感人的事迹,只不过是我院新病房大楼搬迁工作中上千名职工的缩影,全院职工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一块砖、一片瓦,正是这一砖一瓦垒起了辽宁中医宏伟大厦;每个人都是一个跳跃的音符,谱写了辽宁中医一曲曲澎湃的歌;每个人都是一个符号、一个字,书写了一篇篇辽宁中医辉煌的诗章!